毅行者是一塲100公里的遠足,很多人聽到100公里已打退堂鼓,但事實上,這個活動絕對不是高不可攀,祗要有恒心,用兩個月時間,每星期練習,由10公里開始,慢慢增加距離和爬升高度。當然,開始時每次完成都痛苦萬分,但祗是因為肌肉要應付要求,慢慢這些痛苦隨風消逝。其實,每次行山時都心力交瘁,半途心魔會說出一萬個理由叫放棄,祗要有信心,萬事都可以克服。
投資其實跟行山亦很相似,股價每刻都在變動,甚至是大上大落,加上市場撒播的訊息,令很多投資者迅然不知所措,信心不足,錯誤當機立斷,便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但如果有充分的準備,所謂的「危」,可能是大好良「機」。說易行難,過去幾個月,相信很多投資者已飽嘗教訓了。
很多人都視投資為投機,只求儘快搵快錢,但結果貪字得過貧。真正投資是真的可以保本增值,諾貝爾獎的獎金便是由投資利潤分派出來,源源不絕。原因很簡單,投資收益主要兩方面:投資股票期望企業持續有利潤,股東自然有分紅得益,我們並且期望股票盈利持續增長,股價上升因為先使未來利。另一種是利息收入,只要沒有違約,收益穩定。除了諾貝爾,主權基金或大學捐贈基金都是靠投資生財。
向畢菲特討教
股票最吸引之處是可以隨時買賣和股價不斷變動,牛市時看見價位一直上升,確是令人心花怒放,大家都爭相入市,甚至通街都是股神,有人索性辭職炒股。大家想一想,投資獲利是不是真的這樣簡單,不費吹灰之力便時來運到?結果一個浪打來便全軍覆沒。股神畢菲特的上市公司自65年開始,每年複利增長20%,20%看似不是很高,但複利產生的利潤是非常可觀。一萬蚊本,20%複利,10年已變6.2萬;20年後是38萬;30年後是237萬!
畢菲特投資的股票,其實一點也不性感,是沒有吸引力,包括:可口可樂、美國運通、保險、銀行、鐵路等,近年才開始買些科技股。新經濟未出現時,舊經濟坐享經濟擴張的紅利,但已近黃昏了,就算畢菲特跟Bill Gate老友鬼鬼,他也沒有買微軟,因為他不懂,無疑錯失良機,但盲目入市,損失可以不菲。
畢菲特投資時間很長,因為體積問題,短期炒作是不切實際的。固然,前期的分析,包括財務及業務,是極重要,他也找機會體驗或考察相關產品。祗要企業業務仍然有發展空間,自然有投資價值。畢菲特近年開始清掉一些舊經濟股,因為已近盡頭了。
在技巧方面,他做到兩點:第一不會為投資而投資,寧願持有現金,等待機會,有些人會覺得浪費,因為持有現金幾乎沒有利息,但也沒有投資風險;並且他是很有耐性,08年金融海嘯給他帶來完美的機會,當大家無論是被追倉或對後市擔心而離場,他視之為大好良機,擇肥而食,賺過盆滿缽滿。對於短期的波動,沒有人可以預料到,就算是大幅波動又如何,只要準備充足,處之泰然,賬面的盈虧只是過眼雲煙,最終無型之手會帶出真正價值。記住,投資不是遊戲,是一個過程,涉及一段頗長的時間,可以想像,中間是沈悶的。
不要打電話問號碼
學畢菲特的投資方法容易嗎?答案是不困難,但也不是簡單輕鬆。很多投資者只道聽塗說,要找故事是非常容易,但隨時斷章取義。每日新聞四面八方擁進,要有時間閱讀和消化,我習慣早起花兩個小時閱覧新聞,不限財經,政治、地區、娛樂、評論等,然後慢慢消化,日積月累,才有充實的準備。
媒體有大量投資貼士,很多人都是從中找迷津,但真的這麼容易發達嗎?說老實,我也經常分享一些投資心得,主要是分析自己的睇法,希望拋磚引玉,大家可以行多幾步,自己做功課才作出投資決定,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分析主觀、部署及條件不一。
我也常常吸收其他人的文章,對於一些吸引的題目,會進一步了解、資料蒐集、研究和分析。我不會太思考撰文的人,背後的動機,但肯定不會睇完便照單全收。這些文章最主要是給我靈感,包括宏觀、行業和企業。
最無知是打電話問號碼,問的如去廟宇救神拜彿,答的直是上帝有問必答;問的可能心情緊壓,答的卻順口開河,並且有講知冇講,厲害!價位每分每秒變動確是令人心煩意亂,但你投資的股票是應該基於你對這個公司前景的看法。要明白,當股票被拋售時,其實亦有人趁機低位吸納。
不過,可能大家工作太忙,或真的對投資分析一竅不通,最佳的理財之道不是找個基金經理,因為隨時可能所託非人,最簡單是買大型指數的ETF,例如杜指或納指,因為這些指數是包括地區的籃籌股,都是有實力的企業,美股是全球最成熟啲市場。畢菲特曾經跟一個著名的基金經理打賭,結果十年後該基金經理輸了給ETF。
同場加映 – 恒大還息
許家印上周五坦言,「只有復工復產、恢復銷售和經營,才能保質保量向業主交樓,解決上下游合作夥伴的商票兌付、完成財富產品的兌付、逐步歸還金融機構的借款。」這跟我們的睇法不謀而合。不過,市場卻見低踩,他們的專業水平令人懷疑。
所有房企或其他生產企業,完工交貨才能完成交易,爛尾是雙重損失:一方面材料報廢,另一方面,買家討債,最後隨時真的資不抵債。所以我們之前已解釋,恒大的現金是要用來復工復產,金融債無可避免被拖延。
恒大還息不是為了爭取多幾天時間(笑死人),而是努力完成合約精神。市場擔心幾千億金融債如何清還,面對流動性困境,債權人是理解,並且會無奈地接受展期或交換,危機是可以漸退。
[蔡光華,力高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email protected]](香港證監會持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