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科技一樣,AI技術的迭代伴隨越來越多的新元素出現在日常生活和產品中,目前AI文書和繪圖已經逐漸流行提醒了效率,除此之外,市面上也出現了不少新體驗。
AI+車燈,不僅是照明
傳統的汽車燈光無非提供照明和警示作用,透過左右、前後、顔色、光猛度等調整,適配不同路段和行駛狀況的需求。然而華爲最新的AITO(智能化系統)問界M9,智慧車燈讓不少用家驚艷。根據實測視頻,當需要切綫時,車燈照明的方向可以自動變彎到合適的道路,車主不需要看車内顯示屏或聼語音導航,只需要跟著光源行駛降低事故或看錯道路的概率,也提醒其他司機本車將要切綫(較車尾燈更明顯)。與此同時,在夜間刹車時,車燈可根據車速,距離前車或路燈位置,變成條紋或格狀,提醒司機如何減速和操作。更神奇的是,當路況光纖不足而有行人經過時,停車后車燈會投射出類似斑馬綫和動態的行走指引,讓行人以及旁車可以看清有沒有跟隨的寵物或行李。當切綫或開到小路時,車燈會根據可用位置調整照明範圍,提醒司機能否繼續行駛。當車燈結合了AI,照明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
AI+氣味,主觀變客觀
氣味一直被認爲是十分主觀的感覺,其構成實際要比色彩、聲音複雜得多,有數以百萬計的不同種類,每種氣味又都由數百個化學分子組成,其性質各不相同。與之相應地,人類的功能性嗅覺受體有大約400個,遠遠超過了我們用於視覺的4個,以及用於味覺的約40個。然而9月份一間由Google分拆出來的初創公司OSMO發佈,透過機器學習模型——消息傳遞神經網路(MPNN),建立了包含5000個分子參數的數據庫,將分子結構變成數據輸入并透過AI訓練,效果比15位氣味專家的測試數據表現更佳。按照模型系統將可以分辨出各種組合的50萬種氣味分子,包括部分還沒有創作出來的新氣味。發明有機會可協助失去嗅覺的人回復嗅覺(或提升嗅覺),還可以應用在甲醛、垃圾站、工廠乃至餐廳的氣味污染檢測,精油香水和洗髮水等一切有氣味的產品研發,以及優化食物“色香味”中的香。簡單理解,牛丸有沒有牛,冰鮮魚是否新鮮,榴蓮成熟程度,日後有機會“一聞”就知。
AI+翻譯,不需學外語
科大訊飛已經推出了錄音筆,結合系統可以實現同步在綫翻譯,Google的概念眼鏡也曾透露出可以直接顯示對方語言。世界上語言加上方言成千上萬,訓練成本高昂,但作爲主要語言,無非中、英、西班牙文、法語和阿拉伯語。在不加考慮語氣和俚語下,無論是透過耳機還是眼鏡實現日常溝通,在未來一年很有可能實現突破,翻譯效果相信也會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