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文章分享到直播帶貨主流有分非商家直播和商家直播兩種方式,各有優劣,但兩者的投入成本都不少。
非商家直播可以銷售的產品類目以及品牌沒有限制,靈活性高很多,但除了頭部的直播主外,中部和新直播主對商戶的議價能力不高,聯絡商戶的招商團隊也是一門專業的學問。更重要的是,相對於香港商品的優質保證(起碼商品說明條例等法規較為完善),內地產品質量考研了主播團隊的分辨能力。
以國內頭部主播薇婭為例,其選品庫相當於30個籃球場大小;口紅一哥李佳琦的質量檢測成員包括化學和物理等專才,通過率只有5%。這些都成為了其他參與者的高門檻。從商業模式解讀,一個網紅或者明星即使再有影響力,假如銷售的產品質量參差,在人人皆網紅的背景下,口碑一旦做差,生意基本不能持續下去。就算耍盡心機,也只可以不停換賬號和玩法,就如網絡騙局一樣,儘管消滅不絕,但不可能做大。
因此拼到最後,直播帶貨還是繞不靠供應鏈的深度和廣度,相反直播運營得好不好,拍攝像素高不高,主播說話技巧精不精彩固然重要,但其在最終銷售額的影響力越來越少,歸根到底是門檻不高的問題。事實上中國地大物博,投資一個直播間幾十萬已經非常頂級,口才好樣貌佳的主播幾萬一個月也不是找不到,這些都不是直播帶貨的核心競爭力。
談到估值,去年開始有不少直播帶貨公司頻頻傳出被收購或合作的案例,但有非常好表現的寥寥可數。其中掉鏈子的不是主播不行了,而是供應鏈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同時,粗暴簡略的運營模式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相反做得成功的直播團隊,本身現金流非常強,沒有必要被人收購或者合作,主力做好自己上市或者悶聲發大財就可以了。
直播帶貨這條賽道到了目前已經從亂局叢生進入了專業化的階段,市場空間非常廣闊,但絕對不是僅僅投入資本就可以發芽開花的玩法。新興入場的直播公司要想成功,一定要選擇在供應鏈和運營團隊上能夠有互補的企業合作,才可以短時間內做出一些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