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加入上市公司后,在香港也孵化了一間直播電商的平臺“買啦Buylive”,在正式開始4個多月獲取接近2萬客戶,其中最感慨的,是大數據對一間公司運營影響力,遠遠比從資本市場角色看重要得多。即將踏入牛年,筆者將心得匯總,希望分享給各位讀者。
正式開業4個多月,買啦工作經歷了一些公司需要2年才走完的路,所有的轉型背后都是數據支撐
8月——從零開始培養網紅階段
9月——和現有流量KOL和藝人合作階段
10月——和香港頭部做直播帶貨KOL合作階段
11月——和香港本身做工業鏈合作階段
12月——利用現有工業鏈,買啦COO親自出來直播階段
1月——團購和裂變階段
一般公司最大的問題在于,決定了一個商業模式,如果測試時間太長,意味著時間和成本的損耗越大甚至會被市場淘汰。如果測試時間太短,有可能只是方式或者模式或者規模化未做到,并不是方針戰略的問題,朝令夕改很容易造成決策錯判。
如何克服測試時間太短的問題?重要的是抓住核心因子。對于電商行業,GMV=流量轉換率客單價。所有的拆解都是從核心的數據分析而來,例如客單價越高越好,但食品、化妝品、電子產品的客單價截然不同,引流款的使用也要量化,所謂的輸頭賺尾,究竟頭要輸幾多,尾可以賺幾多,兩者的margin其實可以透過公式來轉換出來計算出最高的效益比。貫徹核心的公式不斷優化,可以確保每一次改變都能夠貫徹節奏和效益。
買啦對于運營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場活動都會有明確的KPI指標。任何一個改變,都會有一個測試目的,預期目標和結論。有專門的數據分析師研究數據的關聯性和效益比,而這是很多傳統公司一個月甚至半年都不會做的事情(傳統行業看重經驗和主觀)。
傳統行業中,你開肉檔,我也開肉檔,所謂的共贏指的是規模化形成前,培養客戶習慣和知名度,從而帶旺某區的生意。例如九龍的泰國街,油麻地果欄,又例如港交所,紐交所。然而規模化之後,檔口與檔口總會形成競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聯網時代當然也有競爭,但競爭的內容不僅僅是鬥你的產品平,我的服務好。正正因為大家都運用了大數據,所以每一個風口的把握鬥快和準。在內地義烏,之前我從事投資時候了解的背景是,某一款產品在亞馬遜賣得好,其同屬性的產品三個小時就可以反饋給供應商,假如沒有同款的產品,只需要5日,整個生產線已經開始啟動。富途用了五年顛覆了香港證券行生態搶占了超過一半的零售市場,虛擬銀行正在加快顛覆傳統銀行商業模式,但相關除了金融業外的創新速度并不快,而筆者創立買啦正正是希望提高香港零售業的轉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