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香港《國安法》,不少香港人相對會想為自己計劃人生Plan B,移民或是其中之一。移民台灣及英國等地有什麼條件,移民在財務安排上要考慮什麼?一文為您詳盡解答。
台灣是近年大熱,英國或許對港人較熟識,希臘是移居歐洲的理想地。
台灣:語言文化較相近
現時有4種主流的移民方法,包括投資移民、創業移民、技術移民及升學移民,每種方法的入場門檻各有不同,申請前應分辨清楚哪個計劃最適合自己。
【延伸閱讀】移民台灣4大方法、條件及要注意事項 (https://bit.ly/2WZoMUB)
如果本身欠缺一技之長,以投資方式較為方便。申請人需要繳交新台幣600萬(約149萬港幣)創立或入股台灣公司,其後在台灣連續住滿一年後便能入藉。
最低成本為創業移民,入場費只需200萬台幣(約港幣50萬)。
台灣小資料:
全台最熱加盟店
要到台灣謀生,加盟店或許是一個選擇。台灣兩個最紅的連鎖加盟咖啡店品牌,Cama和路易莎Louisa Coffee。
Cama的特色是標榜咖啡豆品質,但價錢便宜,一杯美式只需45新台幣;Cama店面小,主力外賣,開在辦公大樓附近的分店,經常會接大宗送貨order;另外賣咖啡豆也是重要收入來源。Cama號稱全台灣「最難加盟」的連鎖品牌,採取的加盟方式是特約加盟商,即需要經過面試,被總公司選中才可以加盟,現時全台灣只有過百間Cama,較適合有營運咖啡店經驗或對咖啡有濃厚興趣的朋友。
至於路易莎,現時店數目已超過400間,直迫各有4百多間店的星巴克和85度C。比起Cama,加盟路易莎容易得多,因為路易莎現時致力快速增加店數目以爭取市佔率,所以採取自願加盟方式;一旦傾掂加盟金及開店營運計劃,並沒有太多額外的篩選過程,跟Cama不一樣。
【延伸閱讀】移民台灣搞什麼生意好?來認識全台最熱加盟店(http://bit.ly/2VCIi86)
英國:港人較了解
英國制度及文化與香港相近,擁有劍橋、牛津等最高級別的學府,是最受香港人歡迎的國家之一。如果想在英國投資移民可參加英國投資者移民計劃(Tier 1 Investor),以200萬英鎊(約1,953萬港元)在英國投資股票、基金或債券,五年後可獲得永久居留權。如果想速度更快,可以將投資額加碼至500萬英鎊,三年後便能獲得永久居留權,如果投資1,000萬英鎊更可縮短至2年。不過,想獲得英國居留權需要坐「移民監」,每年不能離境180日。
英國初創簽證(Start-up visa)
另外,如創業的話,英國創業移民分為初創簽證(Start-up visa)及創新者簽證(Innovator visa),初創簽證入場門檻最低,讓沒有營商經驗的申請人在英國創業,簽證期為兩年,其後可轉為申請創新者簽證居留英國。
英國小資料:
希臘:毋須坐移民監
希臘景色怡人,擁有地中海風情,經歷過經濟低潮的希臘於2014年通過法案,根據「黃金簽證」,非歐盟國家人士只需投資25萬歐元的物業,約兩個月便能獲得五年居留權,住滿七年後便能申請入藉,為歐洲移民入場門檻較低的國家。申請人的子女、父母及配偶的父母均能夠享有居留權,可以自由出入26個國家。在希臘首都雅典以200萬港元便能輕易買入一個逾千呎單位,配合優美景色,是理想的退休之選。
希臘小資料:
馬來西亞:保守投資退休之選
馬來西亞沒有正式的移民計劃,但其第二家園計劃(Malaysia My Second Home Programme)能為外國人提供在當地退休機會。50歲以下海外人士需要在銀行存入50萬令吉(94萬港元)作為定期存款,一年後可取出15萬令吉(28萬港元)作購買物業及汽車之用,期間不設逗留時間及出入境次數。50歲以上人士入場門檻更低,只需要存入15馬幣的定期存款,一年後便可取出5萬作購買物業及汽車之用。
馬來西亞小資料:
澳洲技術移民(189)
除了一般方式,澳洲有多種技術移民,當中189簽證技術移民簽證能夠在澳洲永居居住及工作,並享受醫療福利,而且沒有資金門檻,只要擁有相關技術,便能過關,在澳洲享受人生。
澳洲四大工種最缺人
澳洲的餐飲、農務、清潔及按摩類工作最為缺人,不少初到澳洲的華人會選取唐人街餐館工作,每日工作約6至8小時。澳洲盛產農作物,農場出現嚴重人手不足,但體力勞動工作較大,要承受日曬雨淋之苦,個別農場會提供一星期休息兩日的福利。如果不太擅長英語溝通,可考慮清潔工作,澳洲清潔公司具備一定規模,在家居及企業提供的服務均十分專業,並會提供培訓工作。最後,按摩類工作亦深受當地居民歡迎,大型商場經常有按摩店進駐,華人獲聘請機會甚大。
厄瓜多爾退休移民
厄瓜多爾是新興退休天堂,除了風景怡人,國內使用美金,生活成本低,在當地購入一幢三層高單位只需百餘萬。退休後不論公共交通工具及購買機票均能享有優惠,前往郵局及銀行毋須排隊,能夠好好享受人生。
由於移民條件會不時更新,所以大家應上各地移民局以了解詳情。
移民前要明白的兩地差異
要移民實在一點也不簡單,只是文化差異等已值得三思,而且遠還不止。
1.生活習慣要適應
移居異地要重新適應當地生活習慣,其中飲食方面差異最大,在香港可以隨時享受不同地方的菜式,但在外國便要重新拋開香港的模式。飲食習慣兩地人也會有差別,例如歐洲人普遍飲用冷水,但廣東人則習慣熱飲。
2.歐美消費高於香港
歐美國家消費水平比亞洲城市貴,以英國為例,2017年有旅遊網站指出英國物價在全球排名中佔據第15位。麥當勞或其他連鎖快餐店套餐約為50港元,西式餐廳人均消費以400元起標。假設移居歐美後收入與香港相若,便要考慮重新規劃開支預算,多在家中煮食。如果移居在台灣、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物價比香港便宜,可省卻開支煩惱。
3.稅制不同
香港跟外國稅制有很大不同。以個人入息稅為例,香港設有累進稅階,由2%遞增至17%,但法國、日本及英國的個人入息稅最高可以達50%或以上,美國的個人所得稅介乎10%至39.6%。消費方面,香港未有設有消費稅,但各國要繳交不同程度消費稅。
移民前必要做好財務安排
1.出售香港物業
不少國家需要納稅人或居民繳交資產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以英國人為例,如果在英國自住的物業毋須繳交資產增值稅,但如果買賣其他物業,包括海外物業,根據英國有關稅務的豁免每年均有所不同,移民前可先參考不同國家官網資料。
參考連結:www.gov.uk/tax-sell-property/selling-overseas-property
因此,移民申請人可計計數,應否在移民前出售香港物業。
根據香港現行稅務條例,賣家需要按照樓價繳付印花稅或從價印花稅,至於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則根據買賣物業的時間及業主本身的身份而收取。
香港稅率可參考政府網頁:www.gov.hk/tc/residents/taxes/stamp/stamp_duty_rates.htm。
2. 賣出股票
在香港買賣股票成本低,交易的印花稅、證監會交易費、聯交所交易費及中央結算股份交收費的開支一般只需數百元,但不少海外國家會要求買賣股票所賺取的利潤,需要繳付資產增值稅或利得稅。
買賣股票在英國同樣需要繳付資產增值稅,與買賣物業一樣,年利潤高於當擁有當地身份後才再作投資部署。
3.處理好手上保單
事實上,在決定移民前必先要研究當地的醫療保障及開支,因為這絕對是一筆龐大潛在費用,絕不像香港。
每個國家及地區的醫療保障各有不同,如澳洲有為市民提供有MediCare的醫療保障,根據「全民醫保醫療指導收費標準清單」為國民提供一般醫療保障,不過納稅人需要將收入中約2%繳交醫療稅(MediCare Levy),如果收入高於90,001澳元(約478,415港元),便要再繳交醫療保險附加費(MediCare Levy surcharge)。
澳洲醫療保險附加費收費等級
另外,必須審視自己持有的保單,是否能涵蓋海外保障,一般人壽及意外保障影響不大,但不過醫療保險會對海外人士的保障打折扣。政府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也列明,精神科治療不在全球保障範圍之列。如果未清楚現有醫保的海外保障範圍,應直接向保險公司查詢。
如果充份肯定於當地落地生根,而現有保單又未能涵蓋當地醫療保障,在當地移民後可向當地申請醫療保險。
4. 清繳香港稅項
每名離開香港移民的納稅均有義務請繳所有稅項,需要提交報稅表及佐證文件,包括個人進修開支、慈善捐款、自願醫保計劃及各種免稅額的證明。如果一旦時間緊逼或未能發出報稅表,稅務局會根據現有資料進行評稅。
5. 提早取回強積金
根據現時強積金條例,如果因永遠離港可提早取回強積金。申請人需要向民政事務處監誓員、公證人、太平紳士等獲法律授權可以監誓的人士面前作出聲明,並提交身份證及相關申請表格,並提交已獲准在外地居住的證明文件。
申請人其後需要聯絡強積金受託人索取表格,提交申請表格、身份證明文件及其他所需文件。受託人會在大概30日內支付強積金及發出支付權益報表,以供申請人核實。不過,如果之後回流香港工作逾60日,仍要重新登記強積金戶口,之後亦不能再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強積金。
心理上要做好調節
移民多數有最低資產或投資要求,即使可以達到,但要在新的地方謀生,賺取每月穩定收入一點也不易,資本實力較薄弱的可嘗試低門檻創業,或找不到適合文職前,可短暫從事勞動性工作,又或者移民前先學習些水電維修專力技能。創業的記得凡事必要親力親為。若財務實力較雄厚,投資物業收租或經營民宿為生(當然要合法)。
最後,假如無信心能找到類似現時工作,又無心理準備要改變自己適應全新環境,例如要從事勞動工作可能(在外國勞動工作收入不一定較文職差),真要想清楚是否適合移民。
【延伸閱讀】香港《國安法》:香港投資者應如何應對?
延伸閱讀
港版國安法觸發千跌 這3類股票現吸納良機5月值得買入的三大增長股回報無難道的4隻優質美股Universal Display能夠成就百萬富翁嗎?投資若想成功最重要是什麼?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