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老師 Thomas Poon
2025-01-04 00:55:52

淡定面對不明朗(始發於20150102)

本篇文章可以跟上一期的文章參照着看。

2024年結束,以最後一個交易日恒指的收市點數計,恒指為正回報17.67%。本倉的回報率為27.39%。貌似是跑贏了指數,但十月初時對後市仍持偏樂觀態度而沒有及時減倉鎖定利潤,令後期的資產淨值又再較大幅回撤,極度浪費,因此個人是不滿意的,雖然,那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時刻,大量的短線資金出入急勁,本來就容易讓人措手不及。

對2025年的展望,如果以過去一個來月從媒體所看到的某些投行的意見的話,看來分歧是非常大的。悲觀者看重的焦點是預期新一屆的美國政府將從大加進口關稅等角度對內地(包括香港)的經濟施加更大的壓力,並預期人民幣匯價必然再大幅下跌,同時對內地政府能否較快速且較大力度地提振經濟持偏悲觀態度。樂觀者看重的是,港股市場已對各種可能面臨的不利因素作出接近適度的貼現,預期內地政府願意花較大力氣來提振經濟。

的確,1月20日後美國新政府將如何“為難”中國政府和內地經濟,這個是不好預早精準猜測的,而內地政府後續一年如何作為,也是未知數,雖然“調”已經定下來了,但市場的“不信任”並非完全無憑,因為至少過去幾年,許多資金都覺得沒多少事能讓他們滿意過、放心過……

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恒指在今年內乃至後續幾年,重新下跌至15000點以下的區間,概率接近零。也就是說,“動態清零”政策放開前夕的最低點和去年農曆新年前的最低點,早已無疑問,是熊市的雙底了。也就是說,我認為一個完整的恰恰歷經了三年的熊市已經過去了,至於去年春節後至後續的一年兩年,是否就走出一個完整的、正常的、健康的牛市,倒是難以預料。

我個人沒這個判斷為牛市的底氣,建基於內地的經濟狀況的確很難去快速打好長期向好的根基,2021年之前造成的房地產泡沫太大,遺留的債務問題、債務鏈和負財富效應太嚴重,某些治理的關節是否適宜最好先做個(大)手術也是個大疑問,同時,直白地說,沒覺得管理者願意“不惜任何代價”去縮減經濟的回穩速度!

正如一個人,你身體很不舒服,去做全身檢查,如果發現有病,但不是大病,尤其是,只是一個小小的慢性病而已,那你自然沒那麼焦心和?急,也許會慢慢地吃藥處理。但是如果你已經發現這是個大病,而且可能是癌症,不過你不確定處於早期的還是偏晚期的,然後呢,你不是不管它是不是已經晚期了,反正就對醫生說,大夫,請你別說我治不了,也別說我已經是晚期的,更不要對我的家人說我得了癌,你呀,別急,咱們慢慢來……

所以我之前,譬如,對來年的那個赤字率的問題就感到費解,為什麼市場的談議還在糾結該不該、會不會突破要改成4%?即便是5%,有多大意義呢?是一萬億兩萬億的問題嗎?如果是某西方大國,哈佬一聲,給你來個14%都是小菜一碟!——當然,我不是僅僅在乎那個所謂的赤字率,我在乎的,是解決相關問題的整套思維和所提供的解決方式的整體的速度、力度和效益。我認為,那是關涉14億人未來可能5年至十幾年的大問題和幸福,值得儘快真正地“放手一搏”!而我的這個看法,沒覺得某批人完全認可。

這樣的話……你要說值得非常樂觀的話,真不知從何說起……

又不過,有兩樣東西讓我覺得不必過於悲觀。

一是,北水,去年全年淨流入破紀錄的逾八千億港幣。我懷疑至少有相當一批是來自內地的險資。未來,如果有更多的內地的公募私募願意相信港股市場是個更適合他們玩的地方,而導致,北水的流入持續破紀錄的話,這個因素,將是港股值得偏樂觀的最大的支撐因子。同時,看淡港股(乃至A股)的資金估量該走的已走得八八九九。

二是,民企先不論,光是央企國企,相關板塊,在港股裏的估值依然偏低。內銀,即便市帳率經歷一年多股價的較大幅上漲後依然處於低位,由於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壞帳,所以我過去相對比較審慎(倒真不知是對是錯),但電訊和石油類股我覺得值得配置。

三是一再說的,由於始終是個很大的大國,即便未必有全面的行情,時不時結構性的行情,是存在的。

非要去猜恒指點數的話,我覺得可能在一萬八至兩萬五之間;如果出現“驚奇”因素,恒指興許能提供更大的“驚喜”。美股方面,我異常粗淺簡略的看法是,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只要是泡沫,必定會爆破;股災的出現,通常是絕大部分人不能預知的。是我的話,寧願少賺一點,而不會希冀自己能嚐到最後一刻泡沫所供予的那股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