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近日的調整,主要源於上周初一份美銀美林證券的報告,把近兩個來月的尤其是港股的興旺跟2015年的急牛快熊行情相提並論,暗示大量北水持續湧進港股想爭奪所謂“定價權”是枉費心機,指出,參照歷史數值,港股當下(上周初)的平均估值已不便宜,還特別點出,一些板塊已出現泡沫,譬如“機器人”概念。同時,個別中資券商和個別中國裔(籍)分析員也質疑在實體經濟沒有明顯回暖蹟象之際,部分新質生產力譬如AI等領域進一步大灑金錢投資後如何盈利(或增加利潤)難以確認——意指許多股票是在瞎炒——所以兩萬五的恒指明顯過火,兩萬三已經差不多了云云。
理據未必充份結實,但不至於全無道理,目測,尤其是幾個交易日前,不少個股的估值已不便宜,部分明顯昂貴,乃至,滲雜了泡沫。早在半個多月前,我也提出過類似的觀感,包括指出部分板塊的股份盈利能力依然薄弱或不明朗。大市急漲數十天後來個中小型幅度的回調,很正常,潛在的獲利意緒和懼高心理齊聚並已相當高漲後得以釋解。
至於所謂爭奪內資的定價權的說法,我想,只是部分人的臆想,並非自2014年港股通開通至今淨流入達4萬億港元的內地資金的集體共同意識。但在過去幾年外資持續偏大量流出後,已流入的和將持續流入的“北水”,成為扭轉港股較長期處於低估值態勢的顯要力量,甚且,有能耐逐漸化成定海神針。作為半離岸市場,缺乏自主維護估值的力量,造空工具又豐富,港股在過去多年很少出現集體性估值過高現象。
後續,可能的較有力進一步推升港股的元素,包括,北水繼續流入(大概率會,力度、速度難料而已)、年初潘行長所說的“將動用國家外匯儲備增配香港的金融資產”真正實施(個人寄望能提供合適的透明度;估量,若真實施,頗可能透過可以在境外活躍的類似所謂“四朵金花”的機構實行,但是否已經實行,擬動用多大的金額,一般投資者“得個估字”,如此,或形成一種跟市場參與者的博奕局面,對非官方的資金而言,不見得“公平”;當然,主事者可能擔心一旦明言,將引來惡炒,埋下偏極端的市場波動的種子,暗暗發勁足以維持港股市場整體偏活躍就行;我個人則認為,港股市場一向比較理性,投資者本來就盈虧責任自負,僅宣示一個約略的額度同時表明港股假如變得太貴就會停止配置,就行)、某些力度偏大的扶助經濟的措施推出或加碼而令市場推測不少上市企業的盈利狀況可得以改善、美元(持續)貶值……
但這些東西想太多也沒用,因為作為一般的投資者,基本都只能“被動”面對和承受。我們最需要留意的,就是手上的和潛在想投資的標的素質好不好、估值如何。
值得提的是,科技的自信、國家對民營企業的制度性的支持和激勵(早前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和即將出台的“民促法”),昨天國務院公布的實施“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等,對於“托底”中港兩地股市都能產生一定的效用。
回說個股。比亞迪公布了去年的業績,基本符合個人預期。營收7771億(人民幣),純利約402億,末期息每股3.974(等於每股利潤的30%),售車毛利率22.31%,ROE26%(連續兩年超過20%),研發投入542億(持續多年高於當年淨利潤),現金儲備1549億,員工逾96萬,研發人員逾12萬。技術、規模、對產業鏈的掌控能力、車型矩陣,已非常強大,絕對的全球第一,未來某程度能阻緩比亞迪某些高端車型在內地銷售量的擴張的,是國民已演變得有點畸型的買車心態和習慣:在網絡和自媒體極度發達之下,流量是個極大極重要的干擾因子,不少本來就好攀比好隨眾的國民盲信(偽)權威、自甘閉固於信息繭房中而不自拔,而比亞迪的營銷水平偏弱(尤其是譬如王傳福不願意搞個人的自媒體帳號是個極大的敗筆),許多產品信息難以觸達和“震醒”“裝睡”的潛在消費者。
今年的利潤,個人的評估是,偏保守的預期是接近600億港幣,樂觀一點或超過600億人民幣,中性的全理估值或應該是25倍預估市盈率左右(基於預期今年明年後年三年的利潤複式增長率達30%左右),即約15000億市值,折合接近每股500港幣。當然,如果發展得更順遂,盈利數字更高,意味着股價的上漲空間更大。作為一家技術全面且強勁的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車和高端製造工業王國,未來市值的最高峰,理應超越豐田曾達到的最高市值,而且不應該僅超過一點點。
另一邊廂,小米也終於要配股集資約410億港幣。不確定曾造出的接近$60的股價是否今年的頂峰,但的確已經貼現了非常樂觀的基本面的預期。至於估值也已抵雲霄的中芯國際,後續會否也湊湊熱鬧?
當下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的股價,個人覺得處於合理估值的中間略偏低的水平。
經這一波調整後,以未來一年看,個人覺得投資恒生科技指數的ETF,優於投資恒生指數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