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富財經 Quamnet.com Logo
龔成
2024-09-12 10:00:17
【美股強生】

部分網友擔心美股科技股風險高,想我講一些較穩陣的,今次講的美股,質素不差,屬平穩增長類:強生

Johnson & Johnson

股票代號︰JNJ

市盈率:30倍(只計持續業務部分)

每股盈利:$5.00(只計持續業務部分)

市值:$3800億美元

業務類別︰藥品製造商

主要股東︰Vanguard Group Inc.(9.51%)

集團網址︰https://www.jnj.com

5年業績

年度:2019/2020/2021/2022/2023

收益(億美元)︰821/826/938/949/852

毛利(億美元)︰545/542/639/639/586

盈利(億美元)︰151/147/209/179/133

每股盈利(美元)︰5.72/5.59/7.93 /6.73/5.00

股本回報率︰25.4/24.0/30.4/23.8/17.9

--企業簡介--

Johnson & Johnson(中文名稱︰強生)公司於美國新澤西州成立,至今已有超過135年歷史,集團目標是致力研發和生產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產品。

1876年,Robert Wood Johnson(強生創始人之一)代表公司參加費城舉行的國際醫學大會,這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醫生聚會。在這裡,他聽到約瑟夫·利斯特(Joseph Lister) 醫生解釋,當時的一個創新手術模式「消毒手術」,因而啟發了他和兩位兄弟開始生產無菌手術產品的事業。

【圖1】--強生業務簡介圖

【圖2】--消費者健康部門的知名品牌

時至今日,除了手術用品之外,業務已擴展至日常生活護理、藥物/疫苗製造、醫療設備等多個範疇,集團現持有多個銷售量達十億美元計的知名品牌,不少產品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現時集團於全球僱用近14萬名員工,從事研發、製造和銷售醫療保健領域等產品。同時,跟超過45,300家供應商和數百家外部製造商合作,以支持開發和在全球製造集團的產品。

--最近情況--

強生集團上年將子公司Kenvue(KVUE)於美國上市,集資38億美元,是近年美股最大規模的上市集資。同時令強生2023年度的盈利有特殊收益,由於這類收益預計往後不會產生,因此這文最初部分,提供給大家的5年數據及盈利資料,都扣除了特殊收入因素,令數據更有代表性。

Kenvue的產品包括數十個強生品牌(如李施德霖Listerine、Johnson's),上市後市值約400億美元,由於現時強生仍持有約9成的Kenvue股份,因此持有強生其實已間接持有Kenvue,同時從平衡角度,投資者持有強生(JNJ)會較好,再加上強生市值超過$3800億美元,規模較大。

另一項近期影響強生的因素,就是滑石粉致癌的官私,強生表示以89億美元作賠償,而股價已經反映了相關的因素,就算之後再有變數出現,對股價影響也不會太大。同時,強生將部分消費業務利用Kenvue分柝上市,可能其中一個目的,是將潛在的法律風險轉移。

--強生基本分析--

【圖3】--三個業務部門

【圖4】--超過10億年收的平台和產品

強生主要分為三個業務部份:消費者健康、製藥、醫療器械。

1)消費者健康部門(Consumer Health)包括專注於皮膚健康、美容等個人護理產品,現時每日就有超過12億人使用,較知名品牌包括AVEENO、CLEAN & CLEAR、JOHNSON'S、NEUTROGENA等。

2)製藥部門(Pharmaceutical)專注於六個治療領域:免疫學、傳染性疾病、神經科學、腫瘤學、心血管/新陳代謝、肺動脈高壓領域。產品種類繁多,其中許多藥物是與戰略合作夥伴合作開發的,或者從其他公司獲得許可。

3)醫療設備部門(Medical Devices)包括用於介入解決方案、骨科、外科和視覺領域的廣泛產品。產品經銷給批發商、醫院和零售商,主要用於醫生、護士、醫院、眼科保健專業人員和診所的專業領域,目標是以設計和提供以醫生和患者為中心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柝解業務重心--

【圖5】--2023年按地區和業務分類的收入細目

不少人都會以為強生業務是類似P&G(PG),主營個人護理產品,但實際上,集團是以製藥和醫療設備相關業務為主。

公司創立初期,是以大規模生產無菌手術用品為目標。1886年,強生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批無菌手術產品,包括縫合線、脫脂棉和紗布,現成的敷料降低了感染率,並挽救了不少生命。

1894年前,很多女士依然在無醫生支援下進行分娩,面對被感染,甚至死亡的風險,為了降低分娩的危險性,強生發明了孕婦套裝。這個工具包含無菌醫療用品和詳細的分娩操作指南,可讓媽媽和寶寶更安全地分娩,強生的出現,令當時的醫療程序踏上一個新台階。

現時一般消費者接觸強生品牌,都是透過個人護理部份,但實質上,消費者健康部門每年佔總收入比重,就只有1成半至2成。

提供介入解決方案、骨科、外科和視覺領域產品的醫療設備分部,則佔總收入約3成。

反而最主要收入來源是製藥部分,性質會比較接近輝瑞(PFE)、默克藥廠(MRK)、艾伯維(ABBV)這類企業。製藥部門每年平均收入,佔集團總收入一半以上。

--製藥部門能力--

全球人口、人均壽命和收入一直增加,加上疾病急速變化,長遠對高效藥物、疫苗和醫療設備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過去數年,全球發生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令全球進入恐慌,各國致力研發疫苗,以抵抗這個世紀傳染病,但只有為數不多製藥企業能在短時間,生產達到一定保護功效的疫苗,而強生就是其中一間。

製藥部門過往產出過不少藥品,例如REMICADE是一種治療多種免疫介導的炎症性疾病的藥物;SIMPONI針對患有中度至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性銀屑病關節炎等病症;STELARA專門治療成人和兒童中度至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成人活動性銀屑病關節炎等問題。

當中STELARA更是2021年全球十大暢銷藥品之一,過去集團於製藥企業排名,跟其他大型藥企,如輝瑞、默克藥廠等一直處於行內最前列位置,可見集團製藥部份具有一定實力。

作為製藥企業,強生持續研發具質量的產品,是前進的重要一環,公司通過內部研發以及與第三方的合作、收購、合資和特許權等安排,來進行產品開發。

除了技術外,持續現金流對研發是不可缺少,強生有相當規模,每年業務產出現金流充裕,足以支援每年研發和營運開支,能減少因個別研發失敗,而導致資金鏈斷裂的機會。

--市場對強生產品的潛在需求--

【圖6】--全球視力健康資訊

【圖7】--全球手術資訊

全球有22億人視力有不同程度的受損,預期至2050年,全球近一半人口會存在近視問題,強生視力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於過去30多年,一直致力於視力保健技術領域的創新,包括1988年旗下ACUVUE品牌推出全球首款一次性隱形眼鏡。往後一直推出視力新產品,如白內障和LASIK激光矯視等眼科技術,在未來全球視力問題持續惡化背景下,集團產品將有一定需求。

數字化醫療技術,是將來發展大方向,強生已開始將科學專業知識與最新的數字創新相結合,以應對這個時代的醫療保健挑戰。

以肺動脈高壓(PAH)這種罕見疾病為例,Jansse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of Johnson & Johnson(楊森︰強生旗下製藥公司)醫療事務副總裁肖恩·斯圖德醫學博士表示,在許多情況下,患者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準確的PAH診斷,儘管無法治愈這種疾病,但儘早診斷PAH至關重要,因為它可能有助於提高生存機率。

強生致力通過人工智能、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等的力量更早地識別患者,AI技術能及早察覺一些較難發現的身體變化,從而幫助臨床醫生更快速和準確地識別疾病。

透過強生技術,不僅能及早發現疾病存在,而且可以幫助醫生作客觀的風險評估。再以PAH為例,許多醫生在治療PAH患者方面未必有豐富的經驗,現在就能借助強生REVEAL Lite 2風險計算器,去更客觀地判斷病情,以減少高或低估病情的風險。

強生的醫療設備技術,除了提升醫護人員效率,更擴大患者就醫機會、改善治療結果和具降低衛生系統成本的能力,故有一定市場需求。

德勤預期2022年全球醫療開支,將達至10萬億美元。強生的製藥和醫療設備分部收入,相對這10萬億美元,只佔不到1%,強生作為全球其中一家具實力的醫藥企業,相信未來存在一定擴展空間。

--業務平穩--

【圖8】--強生SWOT分析

強生現時算是一間具平穩增長,加一定派息的企業。集團已連續數十年提高派息金額,是一個加分地方。

但回顧過去5和10年的股價表現,就算考慮到穩定派息,整體回報都未算好吸引。

不過,未來集團將重心放回製藥部份,令企業潛力增加(當然風險都會上升),長線有機會令市場調整估值,對股價造成刺激,唯中短期出現股價大升的機會,相信不高。

--投資策略--

投資者進行估值時,可以利用市盈率估值法和股息率估值法去以不同角度做值。由於分拆部份佔盈利不算多,故市盈率估值上不需要作重大調整。

此股算平穩增長股,有長線投資價值,但預增長力不會太高,跟同業比較,股價表現也未算突出,不過過往股價勝在穩定,波動性不大。

投資者可以留意未來業務變化後,市場會否對估值調整,同時業務潛力有否因此而明顯增長,或者有否研發出新的暢銷藥物,再調整投資策略。

如果不計2023年度的特殊收益,只計持續經營業務的盈利,現時強生市盈率約30倍,以一間平穩增長型的企業來說,估值有點高。

不過,考慮到企業的獨特優勢強,加上分拆有機會令企業增長力增加,因此,可推算為合理區中上部,如果投資者對這股有興趣,可以小注分注投資,不要一次過大手買入,以慢慢分注模式買入就能減少風險,買入後可長線持有,相信這股適合中低風險類的投資者。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上述文章只是企業分析,並不構成任何投資邀約,投資者在投資前,請自行花時間研究企業,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